累真的会让人变丑,出现这些症状,说明身体已经陷入慢性疲劳!
最近,“累丑”一词再次刷屏
一条“有种慢性疲劳叫累丑”的热搜
在短短一天内就获得了两千万的阅读关注
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
网友们纷纷表示,“累丑”这种形容简直太贴切了!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:短时间内,你的五官没有变化,体重没有增加,皮肤也没有明显的瑕疵,但经过连续熬夜、加班、高强度劳动,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后,整个人就像被烈日晒枯的稻草一样,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,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“丑感”。
当你站在镜子前,或是拍照片的时候,镜头里的自己怎么看都没有了往日青春焕发的气息,反而显得呆滞、无神,甚至有点“丑”。
这种感觉,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。实际上,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,也不是“矫揉造作”。但你感受到“累丑”,可能说明你的身体已经陷入了“慢性疲劳”!
特别是当你发现自己即便经过充足的休息与睡眠,疲劳感依旧难以消散,这或许就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。
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、无法用一般劳累和疾病状况解释的疲劳症状。目前,没有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慢性疲劳综合征。但患者在临床检查中,通常伴有发热、疼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认知能力受损等非特异性症状。
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?
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患者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,在互联网、医疗、媒体、科教等行业的从业者中比较常见,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。
但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,难以用准确的词汇或语句来定义和描述,所以医学界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。
但近年来研究人员陆续制定了多个疲劳评估量表,如:疲劳量表(FS-14)、健康状况问卷(SF-36)、心理判定量表(SCL90)等,我们也可以结合这些评估量表中的指标,来初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。
在这里,我们给出一个自测的评估量表,大家可以对照指标测一测。
身体慢性疲劳自测表
5.总是伸懒腰、打哈欠、睡眼惺忪;
6.懒得爬楼,上楼时常常绊脚;
7.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跑步赶上去;
8.喜欢躺在沙发里,把腿抬高才舒服;
9.四肢发硬,两腿沉重,双手易发抖;
10.食欲差;
11.心悸胸闷,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;
12.经常腹胀、腹泻或便秘;
13.忘性大,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;
14.不易入睡或早醒,入睡后不断地做梦。
以上指标中,若有3~4项符合,表明身体可能处于轻度疲劳;
若有5~7项符合,表明身体可能处于中度疲劳;
若有8项以上符合,表示身体可能已经处于重度疲劳。
累也是一种病,慢性疲劳的危害不可忽视!
慢性疲劳是给身体的预警,它在提醒你——你的身体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负荷。这时,如果你停下来多多休息,进行充分调整,就可以减轻对身体的伤害。若未引起重视,未及时休息调整,那么“小问题”可能会引发“大问题”,严重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。
过度劳累使人的气血耗损,血液运行不畅,直接导致人体抗病免疫力快速下降,就很容易出现感冒等情况。
人在疲劳状态下,加上工作、精神紧张,抵抗力下降,特别容易发生肾脏损害,出现腰酸腰痛、腿肿、眼睑浮肿、蛋白尿等。
过度劳累、长期熬夜会令肝脏功能紊乱。爱护肝脏必须注意休息与睡眠,成年人正常睡眠时间应为6~8小时。
过度劳累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,甚至有人熬夜劳累后诱发心肌梗死。
经常熬夜、加班,发生卒中的风险会更高。如果本身是卒中的“高危人群”,比如高血压人群,再劳累、熬夜,很容易让血压骤然上升,导致脑卒中。
带状疱疹虽然好发于老年人,但年轻人、中年人同样会得此病,发病往往是在比较疲劳、免疫力较低时。
做好这几件事,远离慢性疲劳的困扰
在如今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总是被各种事情推着走,但别忘了,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。要想远离慢性疲劳,就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件事。
睡眠
首先,作息规律是关键。别总想着“我还年轻,熬夜没关系”,其实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。保证每天7~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,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,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新的一天。你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,哪怕周末也不例外,这样有助于调整你的生物钟,让你更容易入睡。
放松其次,合理安排时间,调整生活节奏。工作和学习固然重要,但也不能忽视了休息。适当的放松,在高度集中注意力后“摸鱼”,在长时间工作之后“偷懒”,保持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,能减缓疲劳累积的速度。这种“摸鱼”和“偷懒”并不是指逃避工作或责任,而是给身体和大脑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,让它们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,恢复活力。
需要注意的是,抽空打游戏、刷视频其实并不会让大脑真正地放松,相反会让你的疲惫累积。因为,只要有信息输入,大脑就没法停工。真正有效的“摸鱼”,是做一些低信息输入、低精力消耗的事情,每工作或学习1小时,就记得休息5-10分钟。你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,走一走,看看窗外的风景,扭一扭脖子和腰部,让紧绷的肌肉得到舒缓,这些小动作都能帮你缓解疲劳。
饮食方面也要注意。定时用餐,别总是饿一顿饱一顿的。控制进食总热量,少吃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多吃些蔬菜水果和粗粮。减少不必要的应酬,少吃零食和夜宵,这样你的身体才能更加健康。
运动运动也是缓解慢性疲劳的“良药”。养成运动习惯,每周进行150~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~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,比如跑步、游泳、骑车等。另外,每周还要进行2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,比如举铁、俯卧撑等。运动不仅能帮你缓解疲劳,还能提高你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。
释放最后,别忘了学会释放压力。工作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,但别把它们都憋在心里。找个朋友聊聊天、倾诉一下,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。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让身心都得到放松。
综合整理自科普中国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网、生命时报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