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经典语录: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,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。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是本关于心理谘商的好书,用童话般的故事情节,让我们更明白有情绪困扰的人所处的困境,和周围人的言语对他们造成的影响。
本文节录了书中佳句和你分享。
1.「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,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。」
你真心相信的东西,才能够影响你,就像你想减肥,却非常爱吃垃圾食物。
只是为了好身材才管住自己的嘴,而非打从心底认同健康食物很棒,自主选择健康食物。
那这样的瘦身计划,就算成功了,也很有可能会复胖,毕竟你的内心深处仍然很认同并向往垃圾食物。
想要真正地变好,就要彻底认知到你想要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改变,打从心底认同这样的生活,才能持续长久地成长。
2.「理解你的童年即是理解自我的关键线索。」
很多思维层次不高的人,都会站在高处说最烦有人把自己的问题归究于父母,这样的说话方式真的很不好。
一来他的说法全无同理心,他并没有经历过别人的苦难,不知影响有多深,二来找出问题的根源,本就是解决问题之道,并非单纯地怪罪父母。
我也曾多次提醒,确实有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于父母,但怪他们是没用的,他们也不会认错,这只是我们打开心灵之谜的钥匙而已。
找出问题根源,你会更能谅解自己的过激行为和反应,接纳了自己,改变就开始了!
3.「任何时候,只要我们的感受得到真正的理解,我们就有机会进步。」
每个人都需要被接纳和认同,但社会的风气就是贬低有负面情绪的人。
他们认为你应该要走出来、要坚强,为什么要那么纠结呢?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若他遇到了自己很介意的事,他也会很难放下。
比如说不怕蟑螂的人笑别人怕蟑螂,那只是因为他刚好不怕而已,看到了他很怕的老鼠,他也会吓得大叫,他认为老鼠是该怕的,蟑螂不该。
这样的人,人缘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然而多数人都是这样站自己的角度看他人,赚到钱的人,觉得赚钱很容易,无法体谅他人赚不到钱的难受。
于是我们学会了不再倾吐心声,因为不只不会被接纳,还会被批评,加深负面情绪。
但若能遇到个安全基地,支持你、肯定你,承认你的情绪并陪伴你,一切都会好很多。
4.「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,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。」
人是群体动物,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。
但有情绪障碍的人,不是把责任都丢给他人,强力索取,觉得他人有义务帮助自己,就是把心门关上,什么都不肯说。
提升情商,自然且适当地表达自己,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,帮助你更好地面对困境。
5.「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严格。」
讨厌自己是种严重的内耗,我们要学会接纳完全的自己,哪怕有些表现不如你期待那么好。
你值得最好的爱,而那份爱应该源于自己。
如果你不爱自己,别人只要说你不好,你或多或少会有些认同他。
6.「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,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,以及用来评估生活的标准,让我们藉此判断是非对错。
这些观点来自父母,所以父母是最能影响我们行为的人。
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,也将无可避免地影响我们未来的人生。」
父母给你的东西,不一定是好的,长大后要自己学会判断好坏,舍弃错的,加强好的。
如果他们给的全都是错的,那就全都丢掉。
小时候听邻居说他爸爸跟人家借了东西不还,他说这个东西很好用,要留着。
我听了便觉得很奇怪,既然是借的,就是别人的,为什么不还呢?只因为觉得不错就留着?
那家的父母有很多的错误观念,真是遗憾他的生命中没有好的榜样。
后来邻居的为人还是很不错的,他和我一样喜欢阅读,建立许多正确的三观,学会明辨是非。
7.「我们绝非父母的翻版。
尽管父母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,但每个人的独特性保证了我们不是父或母的复制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。」
哪怕父母活得不好,也不会成为你的宿命,你得靠自己一点一点把他们给的负面影响剥除掉。
你是独立个体,你可以活出和他们完全不同的样子,不再犯他们犯过的错。
8.「我们看见的自己,不总是我们喜爱的模样。
从现在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人,必须经历行为和态度的变革,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,并需要勇气和决心。」
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自己,那就改变吧!每天都可以是新的开始,只要你相信自己,就会产生变化。
行为和态度变了,人生就变了!改变谈何容易,需要不懈地坚持,把人生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不要放弃自己,想要变成什么样子,就跟自己说你是什么样的人。
觉得自己不够自律,那就对自己说「你意志力很坚强!你可以做到所有你想做的事。」